從語言看文化理解與情境脈絡之詮釋-以大學童軍團部之英譯為例

徐秀媫[1]

一、雙語教育下重新檢視語言的意義

我國於2018年宣示2030雙語國家政策到2021年之雙語教育政策,目前多數學者認同的雙語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定義為在教育過程中,運用兩種語言作為教學語言,協助學生取得雙語能力並了解多元文化、培養全球素養(Garcia, 2009;鐘啟泉,2003)。在雙語教育中,師生並非僅是學習或運用另一種語言,更是學習跨文化尊重。當師生在跨語言實踐中能將語言生活化,才能增進彼此了解、促進認同,進而達成共識(Sayer,2012)。

臺灣是一個島嶼國家,在地理空間上亟需突破土地狹小、資源不足的困境,也需要透過交流互動來增進資源交換與經濟發展。從新加坡、印度等國家追求多語言能力發展的經驗中,在在顯示增強語言能力是國力發展過程中無可迴避的需求。但語言學習不是一種翻譯,為求語言間溝通的信、達、雅,需要深入理解語言中所指涉的情境和背後的文化,才能充分的體會、詮釋詞彙、語句。在雙語政策下,校園中逐漸更換為雙語對照的場地標示,我們不難發現各校也都在因應這樣的語言需求,但也在中英文名詞翻譯或直接在英文、美語中找到可用的詞彙間游移著。

二、語言是文化理解與情境脈絡的展現

Edward Sapir和Benjamin Lee Whorf的語言相對論(linguistic relativity)觀點認為人們使用的語言,會受其文化影響,也會影響思考和決策的模式,而個人表述的觀點,也會影響說話的結構和詞彙。人們學習語言,需要學習詞彙、發音,也需要有其情境脈絡,來理解、體會字詞真正的涵義,這個涵義就是一種文化理解的展現。中文裡,小孩稱呼自己父親的兄弟為伯父、叔父,稱呼自己母親的兄弟又一律稱為舅舅。在英文中,無論叔伯或舅舅,一律都稱呼為”uncle”。當英文句子裡提到”uncle”的時候,會帶著叔伯舅舅的名字,用以確認這個人是誰,這和中文使用者避免提到尊親屬名諱的習慣截然不同。這反映出英語文化中,父母所有的兄弟都是”uncle”,一切關係是相等的,但中文文化中的父系家族和母系家族對子女的關係是不相同的,與長輩是否直接稱呼其名諱的習慣也不相同。在某些語言中,甚至對不同對象的語調也會有所差別,文化中的習慣、風俗落在語言中,展現出許多不同的樣態。

愛斯基摩人的語言中會有許多和雪有關的詞彙,但身在臺灣的我們就鮮少會出現許多形容雪況的詞彙。有些語言中的字辭,在其他語言中卻難以找到對應的字詞;將中文成語、厘語翻成其他語文也常呈現隔靴搔癢,辭不達義的窘境,多半也源自於這類的情境脈絡的差異。

以校園裡常見的「合作社」為例,有學校取其含意為學校裡的販賣部而譯做School Store,亦有學校與便利商店合作,直接翻譯為「Convenient Store」。從國教院樂詞網查詢,可見「合作社」應譯為”(school)co-op”,即”School Cooperation”,強調這是學校合作教育的組織。但如果校園裡只有「自動販賣機」銷售食物和學用品,學生自然也不使用”(school) co-op”一詞,而是"Vending Machine"。這就是一種語言和生活相互對應的結果,源自於互異的情境脈絡。

更進一步的來看外國人士對於中文的「辭」的理解,容易被一些次文化較強烈的詞彙所困。例如:臺灣有些青少年會以「小七」來稱呼便利商店,但也有老師會稱國中七年級的學生為「小七」,這對沒有觀察到不理解臺灣國中生分為七、八、九年級的外籍人士很可能就不容易理解「小七」在國中校園裡的涵義。

卓志誠、陳曉靚(2007)分析五十篇針對美國股市的中文報導中,從中文的「盤」這個複合詞的意涵與範疇歸納,發現中文以詞來描述股市現象,但英文則偏向以片語來描述。就此類研究來看,中文使用者企圖以言簡意賅的詞彙「一言以蔽之」的描繪出想傳達的標的,但若純粹以直接翻譯的直線思維去翻譯成英語,可能需要以片語或一連串的句子才能表達中文裡簡單的一個詞彙,去形容一件事情、一個物件或場域。簡明易懂是校園標示中必須達成的期待,如果無法快速理解我要找的地點何在,那路標、指標便形同虛設。除了結合圖示,我們需要找出語義適合又能直接理解的場域名稱對照,從深入理解英文單字的涵義著手,符合場域本身的情境,也符合場地使用者、生活於其中的人能理解與接受的場地名稱英譯。

三、尋找人人都能理解的「童軍團部」英譯

各級學校雙語化的過程,同樣遇到雙語標示須能言簡意賅、以辭達意的挑戰。師大公領系的「童軍團部」位在師大校本部校區誠大樓10樓,平常白天可以容納50位左右的學生進行課程,夜間或假日則成為童軍團集會、活動場地。公團部櫥櫃裡有童軍書籍、工程模型、各團交換的錦旗和各種文物,因為空間不小,不太像是一個「小窩」(den)感覺的空間,比較像是一個開闊的「大空間」。一個臺灣童軍很容易理解的詞彙:「童軍團部」,在英文中該如何稱呼這個空間,先前迄無定論。筆者上網查詢維基百科,發現“Scout hall”、“Scout hut”、“Scout den”和“Scout headquarters“都有國家用於描述屬於童軍團使用的空間,但孰者才能符合使用者與閱讀者理解與認同的「師大公領系童軍團部」名稱,仍可進一步探究。筆者遂邀集五位熟稔各國童軍、女童軍組織的童軍總會國際組人員、訓練員及曾與澳洲、瑞士、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長期交流之團長參與討論,以尋求共識。

(一)官方雙語詞彙中的童軍空間

國家教育研究院設置之樂詞網,是提供教育單位場域用詞的重要官方網站。其中關於童軍的空間有三個,一個是「童軍教室」(scouts room),一個是「童軍中心」(Scouting Center),還有一個是「童軍展望區」(   Scout Training Area)。但這三個詞和「童軍團部」都有一些差異,筆者遂展開「童軍團部」之英譯適切性探究。

樂詞網上對「童軍教室」(scouts room)的用法與筆者原本預設的童軍教室稱作”Scout Classroom“,並不相同。用”Room”而非“Classroom“,似已在課程性質上做了一些區分,兩者明顯都指出一種上課空間的性質,“Classroom“較像是普通課室,”Room”是一個空間,可能符合較多用途。如優先使用國教院場所名詞中的「童軍教室」(scouts room),來稱呼師大公領系的童軍團部,又發現這樣的翻譯在師生和系友間可能都有缺乏認同的感受,不符合使用者對這個空間當作「團部」的思維,使用後可能又會增加近似詞彙的困擾,遂予以排除。

前述樂詞網之「童軍中心」(Scouting Center),與團部具有聚集人群、資源的意涵相近。查詢世界童軍總會(World Organization of Scout Movemen, 簡稱WOSM)的網站中,共有兩種明顯被指出的「童軍中心」。第一種是世界童軍總會唯一認證的「世界童軍中心」(World Scout Centre),是位在瑞士的“Kandersteg International Scout Centre”,也被稱為 “KISC“,現正籌備2023慶祝成立百週年活動;第二種是與永續發展相關的39處自然與環境永續發展童軍中心,其描述為“Scout Centres of Excellence for Nature,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 or SCENES, are very special places.”,其縮寫是”SCENES“,這是指在自然、環境和永續發展上卓越被認證的場所(World Organization of Scout Movemen[WOSM],2022)。我國的鸚鵡螺基地也屬於被認證的場所之一。衡量前述兩種對”Scouting Center“的定義,童軍中心較不適合作為「童軍團部」的英譯。

(二)童軍口語常見的童軍空間英譯

童軍常見的空間英譯首推”Scout Headquarters“,世界大露營裡所稱的HQ即為”Headquarters”的縮寫,長期深植人心。但也有“Scout Base“或直接稱為“Base“的用法,以下分別探究其適用性。

探究童軍人熟悉的詞彙”Scout Headquarters“,用“Headquarters”其總部、團本部的意涵,來稱呼童軍團部,也很符合童軍夥伴們不假思索就能給出的稱呼,劍橋英語詞典中,“Headquarters”是“the main offices of an organization such as the army, the police, or a business company”,可見使用“Headquarters”作為組織本部的組織,應該是屬於軍隊、警察、公司或其他較大的法人組織,從法人組織規模的程度來看,”Scout Headquarters“應為童軍總會所在地較適合,而不是單一童軍團的團部。又以童軍團部雖是童軍團活動的場所,高國中小或許有獨立的童軍團部,但師大現有的團部則是學校內的一個多功能空間,對比“Headquarters”的規模較偏向屬於法人組織使用空間的意涵,即使在大露營期間,也是一個各國童軍可以到該處洽辦各項事宜的根據地,也有可能與外籍人士對公團部空間上的理解稍有差異。

加拿大的女童軍團集會多半在團長家進行,團的公物就放在團長家的空餘空間,如車庫、儲藏室或倉庫,因此鮮少使用「團部」一詞,但因童軍各級組織常使用”headquarters“來稱呼童軍組織的所在地,加拿大團長建議在其前面加上組織的名稱。例如:臺灣女童軍的英文會名為”Girl Scouts of Taiwan“,就用”Girl Scouts of Taiwan headquarters“稱總會所在處,用”Girl Scouts of Taiwan- Taipei council headquarters“來指臺灣女童軍臺北市女童軍會的所在處。如要稱呼團部,就加上團次來稱呼團部的所在地。

從”Scout Headquarters“來思考,“Scout Base“也是一種童軍基地的意涵,但也屬於“the main place where a person lives and works, or a place that a company does business from”,可以是一個人居住與工作的基地,也可以是一個公司運行的基地,檢視WOSM在網頁上的各項計畫與報導,這也是較接近”Scout Headquarters“的下一層概念的場域,甚至可以是一個虛擬的空間或平台。”Scout Regiment”有更接近虛擬團部的意義,所指為一群人的集合,但用在指定一個實體空間,就非熟悉用法。

從童軍常用詞彙中挑選,採用”Scout Headquarters“作為童軍團部的英譯,較為直觀,故保留為後續調查選項。

(三)各種曾被採用的童軍空間英譯

筆者為探求各種曾被採用的童軍空間之英譯,遂上網聯繫數位曾參與英、美、加、澳童軍活動的服務員,邀請提出翻譯建議,除前述的”Scout Headquarters“外,維基百科中所見之 “Scout Den”、“Scout Hut”和”Scout Hall“均在其列。

“Den”有「窩」、「小窩」的意思,在美國有許多幼童軍團使用,甚至幼童軍的團集會也可以叫做den meeting,以童軍團部的友誼連結來看,“Den“很符合情感認同,但是大學屬於「羅浮童軍」、「資深女童軍」的年齡階段,使用「童軍窩」(Scout Den)比較像社團辦公室,而比較不是一個也能用來上課的空間。但這個項目是第一階段徵詢網路意見中較為人接受的選項之一,可見其字彙意涵是為大家所接受的。

英國和美國也有童軍團會將團部稱為“Scout Hut”,其中的“Hut”或”House“在語意上都是「獨棟的小房子」,若用在幾所有獨立建築物作為童軍團部的學校裡,應該是蠻適切的選擇,如:臺南市南大附中童軍團或臺北市北安國中童軍團都很適合。師大公領系的團部早先是一棟童教樓,有獨立建築的時期,若稱為“Scout Hut”,應屬合理,但現在的公領系童軍團部已非獨立的小房子,與這個詞彙的適用性即降低。

查詢維基百科英語版,可查詢到關於”Scout Hall“的描述:

A Scout hall (also Scout hut, Scout den or Scout headquarters) is a building owned or rented and used as a meeting place by a Scout Group.

可見“Scout hall”、“Scout hut”、“Scout den”和“Scout headquarters“都可以被用來稱呼我們心目中的「童軍團部」。若譯做”Scout Hall“,直觀翻譯”Hall“是指廳堂、大廳,帶有大飯店廳堂、大體育館空間,可供多功能使用空間的意涵。當作童軍團部的時候,就很適合一個複式團在其中辦公、置物、集會,可讓各分團都可以有專屬於自己分團的聚集空間,甚至有廚房的設置。衡酌現在的公領系童軍團部主要是上課教室,又兼具多功能用途,空間也相當於一個較寬敞的廳堂,雖無廚房,但空間使用功能多樣。筆者遂將”Scout Hall“納入童軍團部的英譯選項之一。

三、「童軍團部」英譯考量結果

“Scout hall”、“Scout hut”、“Scout den”和“Scout headquarters“四個詞彙都可能視作「童軍團部」的英譯,但基於前述討論,扣除“Scout hut”後,筆者將”Scout Headquarters“、”Scout Den”和”Scout Hall“作為選項,邀請專家共6位,進行第二回合個別專家意見徵詢,並請表達做出選擇的原因。

徵詢意見中,有五位贊成使用”Scout Hall“作為公領系童軍團部的英譯,主要的原因是與童軍會之類的法人組織所區隔,”Scout Hall“較”Scout Den”具有空間區分的意思,”Scout Hall“甚至可供複式團區分各個使用空間,也可以包含儲藏室、會議室等功能。有一位專家從中文的雙重意涵中,提出支持”Scout Hall“的理由:師大公領系童軍團部的簡稱為「公團部」,如將「公」一語雙關的闡述為「公領系」、「公領域」兩種意涵,”Scout Hall“和”Scout Headquarters“較符合「公領域」的意象。另有一位專家直接指出,澳洲童軍採用”Scout Hall“指稱「童軍團部」之所在。

”Scout Headquarters“僅獲得一位專家認同,其理由則認為各級童軍組織均可以採用此英譯,僅需加註是童軍總會、縣市會或童軍團,方便閱讀者理解。

“Scout Den”並無專家選擇,有兩位專家意見表示”Scout Den”較適用於幼童軍,而非羅浮或資深。

有一位受訪專家提到自己所屬的團部,也認為可以稱為團部為”Scout Hall“,因為該團有四個分團,且每個分團都有自己專屬的空間,雖然大小不一,但就在整個空間中有了區隔,也提供團員較高的歸屬感。另一位受訪者提到過去羅浮經驗中的「羅浮群社團辦公室」,就比較像意象中的“Scout den”和“Scout headquarters“,社辦中有一個區塊鋪滿地墊,是夥伴們常流連的區域,讓團部像“Scout den”,而空間中擺放資料、器材的櫥櫃和會議桌,則讓團部有“Scout headquarters“的感覺。

有一位專家在意見徵詢後回饋筆者,童軍名詞的「翻譯」也是學校雙語童軍教師苦惱之一,雖然知道童軍原本就源自於英國,但查找資料的時候,也常因為沒有長期與英國童軍交流,對於網頁中查詢的結果有時也難以掌握精髓。

綜合前述意見,“Scout hall”、、“Scout den”和“Scout headquarters“,甚至被移除的“Scout hut”,都提供這些嫻熟英語使用,也具備與其他國家童軍長期交流經驗的專家們不同的想像。的確是需要更理解情境與詞彙描述的真實情形,才更能決定如何選用適切的翻譯。經過此番考量,並納入行政辦公室意見後,遂決定以”Scout Hall“作為「師大公領系童軍團部」的英譯。

四、語言展現的文化理解與情境脈絡

高中以下的校園裡,多數的場所都依照設備基準設置,大學各場館的多樣性更高,甚至空間的運用更複雜,也讓筆者在參考國家教育研究院樂學網之餘,認為可以透過專家討論的方式再次釐清詞彙的運用。一個校園標示的英譯就進行一個小型的探究,雖略有小題大作之虞,但為提供各校童軍團部標示參考,應加以說明,並避免英譯就此定一於尊,遂為文記錄此歷程與選擇原因。

透過這些討論,能在探究的過程中看見文字、語言使用者的各種考量。這就是一種多元文化的觀點。如果該國童軍完全社區化,將集會辦在公園或社區的開放空間,把器材都放在團長家的車庫裡,該國童軍就不會專門去創造一個對「團部」的稱呼。但我國童軍長期以學校為基礎,各級學校中常設有童軍團部,也就自然須探究運用英語介紹或標示童軍團部時,該如何表述。各校並不一定會選用與本校一致的翻譯,更重要的應該是在教師做決定的考慮,是否能涵蓋多元文化的視角,去體會並展現在語言、文字的運用。而與英語系國家交流經驗越深越豐富,也會發現更多因文化帶來的思考越多。

雙語教育原本期待的就是學習跨文化的尊重。在探詢、理解、運用的過程中,師生需要跨越多語言的難處,將語言生活化,描繪自己心裡對詞彙的理解,去選擇自己認為適合的表達方式。最後在其中找到共同的理解,達成共識。這其中不僅是一種對情境脈絡的理解、詮釋,應該也帶有一些個人主觀的情感因素,此時的選擇已非有標準答案的對錯選擇,而是一種綜合研判的決定。當語言中的文化理解與情境脈絡受到重視時,語言不僅是一種溝通、表達的工具,更會是一種具有美感的文化展現。

參考書目:

García, O., & Baetens, B.H. (2009). Bilingu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A global perspective.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Pub.

Sayer, P. (2012). Translanguaging, TexMex, and Bilingual Pedagogy: Emergent Bilinguals Learning Through the Vernacular. TESOL Quarterly, 47(1), 63–88.

Scout hall(2022年3月23日)。載於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Scout_hall

World Organization of Scout Movement.(2022). Scout Centres of Excellence for Nature,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  https://www.scout.org/SCENES

World Organization of Scout Movement.(2022). World Scout Centre.https://www.scout.org/who-we-are/world-organization-scout-movement/world-scout-0       

卓志誠、陳曉靚(2007)。中英文股市報導裡中文“盤”複合辭與英文對稱字或片語之研究:語言相對性個案研究。建國科大學報,26(3),19-44。doi:10.6995/JCTU.200704.0019

【Chuo, C. C., & Chen, H. C. (2007). A study of pan “盤”-compounded ci’s “辭’s” in taiwanese stock report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expressions in american stock reports: a case study of linguistic relativity. 建國科大學報, 26(3), 19-44. doi:10.6995/JCTU.200704.0019】

鐘啟泉(2003)。“雙語教學”之我見。全球教育展望,2,5‒7。

附註:

本文感謝國立臺灣師大公領系蔡居澤主任、中華民國童軍總會張文鑫副秘書長、戶外安全對策本部洪維忼老師、中華民國台灣女童軍總會國際委員會吳孟儒委員、旅澳幼童軍服務員葉筱嵐團長、臺北市立中山國中王鈺雯團長協助。謹此致謝。願以本文獻給處於雙語童軍教學中反覆思量的師長們。


[1] 作者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候選人。Email:hsu.hc@ntnu.edu.tw

公團部空景(後方為戶外場地意象佈置及掛圖收納車)
側面櫥櫃收藏童軍課本、童軍及戶外期刊
公團部前方中央為上課及試教練習用黑板,並可放下投影布幕,左右兩邊為可書寫的玻璃板,供張貼海報或分組討論書寫使用,教室內設有數位講桌。
系務評鑑-參觀公團部
白板下方設置兩條固定橫桿,供團員練習繩結使用。
童軍團部教室外標示英譯為Scout Hall
系務評鑑參與夥伴合影
討論課程可變換桌椅配置,改為小組討論模式,後方設置的白板可以方便討論使用。
側面櫥櫃收藏歷年團員捐贈紀念品
童軍露營活動課程照片(運用公團部作為活動課程上課教室,側面櫥櫃展示團員作品或課程作品)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