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新元
臺南市第98團 臺南市九八童軍團
服務員
摘要
中華民國童軍已走過逾百年的歲月 你知道過去出現過那些與童軍有關的刊物嗎?最新的線上版童軍雙月刊又是從何而來呢?
Scouting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has more than 100 years. Do you know the Scouting publications that appeared in the past? Where did the latest online Scouting Bimonthly come from?
中華民國111年,紙本的童軍月刊走入歷史,轉向全面的線上刊物,大家只要搜尋童軍月刊,就能看見最新的童軍資訊,相對於過往機關誌的操作,現行的童軍月刊更多是義務服務員的創意發想,雖然初期運作還有許多可以更加精進之部分,然而這已經是這個百年老店的一大躍進,以下淺談臺灣與中國的童軍刊物變遷,若有不足之處,期望未來有更多伙伴發表文章進行增補與指正。
中華民國童軍走過逾百年的歲月,相關的童軍刊物不勝枚舉,但最早關於童軍的介紹與紀錄,則是被放在當時上海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的機關誌《進步》,這些來自英美的相關課程,被逐步翻譯成中文,成為我國童軍文字記錄的開始,這些華人學童,也因此逐漸認識童軍。其中上海中國聖教書會翻譯的《童子警探》,可說是我國相當早期的童子軍文本。
隨著童軍運動在大陸拓展開來,各地與各校開始自發性的出版童軍刊物,如:《上海童子軍教育》、《雲南童子軍》、《童子軍》、《童軍導報》等各樣刊物如雨後春筍般遍地開花。不過,隨著北伐的成功,加上國民政府將童子軍作為國家青少年重要的訓練方式後,從《黨童子軍司令部月刊》、《中國童子軍半月刊》、《中國童子軍(南京)》、《中國童子軍總會月刊》、機關誌《中國童子軍總會籌備處匯報》、《中國童子軍總會公報》,到抗戰時期的《戰時童子軍》,見證了大陸時期的童軍發展歷史,也透過這些資訊,了解童軍組織大陸的變遷。
另外,在日本時代的臺灣,臺灣的少年團也出版了《臺灣少年團研究》與《南國健兒》等地方性童軍期刊,在《臺灣教育》與《臺灣時報》等刊物也刊載相關訊息,協助我們窺看日本殖民下的臺灣童軍發展。只可惜《臺灣少年團研究》與《南國健兒》的紀錄,目前僅留下期刊名稱,撰文期間尚未搜尋到文本書籍,期待後人尋見相關文本,能更加充實臺灣戰前的童軍運動的紀錄。
1945年張忠仁、張效良等童軍領袖來到臺灣接收日治時期的學校,童軍運動開始在臺灣萌芽,這些教材也隨著這群童軍領袖,來到臺灣。依照總會前執行編輯王桂華的整理,1950年,總會因內戰遷臺,內部重新調整。1952年底,臺灣省理事會為了闡揚童子軍教育及輔導本省童子軍教育的推行,以兼顧學術及實務的內容、知行並重的方式,出版《臺灣童子軍月刊》,作為童子軍的課外讀物及服務員的參考資料,亦為童子軍和服務員寫作的園地。然而,在《臺灣童子軍月刊》於1962年10月份出版後,因內部改組及經濟困難暫行休刊,直至1963年5月始以「革新號」繼續發行,但因中間停刊時間過久,內政部以違反出版法之規定,慘遭停刊。
《臺灣童子軍月刊》停刊後,童軍總會在1963年12月5日由中國童子軍總會發行《中國童子軍「臺灣版」》月刊(版面為25開),除第1卷發行6期外,爾後每年出版8期。1987年10月,配合總會行政改組,童軍月刊改進內容,以新面貌與讀者見面,名稱簡化為《中國童子軍》版面擴大為16開,由右面翻閱。各期月刊每年另集結裝訂成精裝本發行,提高可看性及查閱性,也使讀者更容易保存。
隨著電腦技術的進步,童軍總會也開始進行《中國童子軍》電子目錄建檔工作,目前自民國52(1963)年至民國80(1991)年都有標題、期數、作者、關鍵字等索引,可做為研究指引之參考。
1996年,月刊配合行政院公佈中文橫式書寫,月刊文字印刷改為橫式,同時改由左面翻閱,每年改為發行10期。2008年,配合總會政策月刊名稱改為《童子軍》,版面擴大為A4,每年改為發行12期,文字仍橫式書寫,左面翻閱。2015年《童子軍》更名為《童軍月刊》,並開始進行網路推廣。2019年《童軍月刊》改為雙月刊,一年出版6期,2021年,童軍總會宣布終止紙本月刊業務,並由義務服務員組織童軍雙月刊線上版編輯團隊,於2022年出版線上第一刊,邁入數位時代。
在時代的潮流中,童軍月刊的與時俱進,確實是童軍因應時勢挑戰回應的重要指標,而從機關誌走向義務服務員與童軍伙伴的創意發想平臺,著實是童軍面對新時代挑戰的過程中,值得關注的現象。而除了童軍月刊外,其他童軍刊物也呈現臺灣童軍的多元樣貌,自戰後初期的《健普利》、《健士生活》,到以學術為主的《童軍教育》童軍月刊,甚至是現今各團出版團刊,都是呈現臺灣童軍蓬勃發展的痕跡與印記。但不可否認的是,《童軍雙月刊》是現今童軍出版的門面,後人也將透過《童軍雙月刊》去認識現今童軍發展的實況與樣貌,確認月刊的功能與定位,
如何在各個時代成為青少年發展的助力,將是我們在童軍運動與童軍月刊經營上,要持續不斷的對話與尋求探索,而如何讓非童軍社群透過月刊認識童軍運動,透過月刊使各單位建立良好的友誼,甚至成為伙伴培能的基地,也將是未來推廣童軍月刊業務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還需要全體童軍伙伴奉獻專業與經歷,一同關注《童軍雙月刊》,才能讓這個童軍的門面與機關誌,成為讓臺灣更加美好的動力。